close

  南都記者統計,“市場”一詞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公報中一共出現了22次。公報首次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其核心就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至此,“市場”在我國的資源配置中從“基礎性作用”躍升為“決定性作用”。
  這意味著,此前在資源配置時,市場只是基礎,更多是依靠政府利用行政手段進行干預。而以後,市場調節將是決定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首提市場“決定性”作用
  南都記者統計,“市場”一詞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公報中一共出現了22次。關於市場的改革內容首次在公報中單列一段,而關於市場作用的提法有了“升級版”。
  公報提出“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與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相比,此次市場作用的表述調整為“決定性作用”。
  中央黨校研究室主任周天勇對南都記者表示,用“決定性”這樣的表述,進一步強調了中央對市場化改革的目標“不含糊、不可置疑,進一步明確政府和市場之間應劃清界限”。
  “‘基礎性作用’隱含的是政府對市場的過多干預”,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王雍君指出,而政府干預經濟應該是處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
  其實,十一屆三中全會至今,“市場”在經濟建設中的位置被逐步提升: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按經濟規律辦事,重視價值規律的作用;十二大提出,要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十四大明確提出,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十八屆三中全會則直接將其升級為“決定性”作用。
  分析認為,表述的變化,說明中國改革的市場化取向逐步明晰。
  行政干預將進一步減少
  本屆政府自上任之初就致力於解決政府與市場的關係。
  今年3月,國務院進行機構改革,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首次中外記者會上,表示:“轉變政府職能就是釐清和理順政府與市場、與社會之間的關係。說白了,就是市場能辦的,多放給市場。社會可以做好的,就交給社會。政府管住、管好它應該管的事。”
  新一屆政府履新以來,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通過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撬動行政體制改革,促進政府職能轉變。截至目前,已分四批取消、下放了300多項行政審批事項。
  一系列動作已經表明,政府對市場的干預正在逐步減少。
  目前,中國已經進行了多個領域的市場取向的改革,但在土地要素進入市場、部分能源價格、市場準入門檻等方面,仍有待改善。而結合目前各界熱議的改革看,無論土地、財稅、金融還是國企等方面改革,其核心都有共通之處,即減少政府的行政干預,增加市場調節因素,將“政府之手”轉為“市場之手”。
  “政府的職能是當裁判,定規則。政府不再進行不必要的行政審批。企業註冊時,政府也不能要這要那,設置年檢,對市場做出限制和干預”,周天勇說。
  市場化改革意味著政府職能的轉變。由原先的管制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對企業進行事前審批轉變為進行事後的監管。周天勇認為,政府對市場的管制將會削弱,調控手段將更加科學化,增加市場調節力度,比如用價格和供求關係作為杠桿。
  但政府減少干預,並不意味著不插手。周天勇強調,對於市場失靈的部分,尤其像食品、藥品安全和企業污染排放上,政府要加強監管。 南都記者 吳斌 葛倩 發自北京
  新華點評
  “決定性作用”凸顯經濟改革市場化取向
  “這次全會提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是此次全會中的亮點之一。”專家認為,從“基礎性作用”到“決定性作用”,一詞之差凸顯出中央對市場作用的強調,和我國將進一步推進市場化改革的強烈意願。
  專家認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意味著未來在要素市場建設和對非公經濟放開準入方面將有更多突破。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範劍平認為,中國經濟增速進入“七上八下”的平臺期,是經濟結構調整的好時機。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改革方向和路徑予以進一步明確,推出了一攬子改革方案,有利於打造中國經濟真正的“升級版”。 新華社  (原標題:三中全會公報22次提及“市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l94zloec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